当临床诊疗中的灵光一闪遇上知识产权保护,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活动交出答卷。4月29日,医院以建院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为契机,成功举办“知识产权进医院”专题培训 。本次培训由科研与学术部副主任杨卓主持。
会议特邀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易玉教授作专题分享,旨在提升医护人员知识产 权保护意识,推动医疗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医院副院长赵岩、科研与学术部副主任杨卓、科研与学术部全体工作人员及30余位医疗创新骨干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临床智慧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密码。
易玉教授带来《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与争议解决》主题分享,直击医疗创新痛点,结合医疗行业特点展开深度剖析。系统梳理医疗卫生领域成果转化路径图谱,通过“合同条款风险矩阵图”破解技术转让合同核心条款玄机,手把手教学医学专利作价评估与许可备案。揭秘三甲医院“专利导航+技术经纪人”双轮驱动模式 ,“从超声探头改良到智能诊疗系统研发,每个临床需求都可能孕育价值百万的专利。”易玉教授通过真实案例,为医护人员划出从创意到收益的“黄金路径”。
在互动研讨环节,医护人员结合自身实践踊跃提问,抛出“灵魂拷问”。“夜班灵光一现的改良术式,知识产权归个人还是医院?” “专利维护费像滚雪球,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 “跨科室协作成果,权益该怎么划分才公平?”针对这些现实痛点,易玉开出“定制药方”:建立创新成果备案系统、设置转化收益梯度分成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建议引发热烈讨论。
活动最后,赵岩副院长在总结中描绘医院创新蓝图,医院将在年内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激励机制 ,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中心,引入技术经纪人常驻服务 ,启动“临床发明家”培养计划,设立百万级专利培育基金 。“我们要让无影灯下的智慧结晶,真正照亮患者的生命之路。”随着建院50周年系列活动的推进,医院还将推出创新成果路演大赛、十佳转化案例评选等特色活动,为医疗创新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