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历史
- 分类:医院文化
- 发布时间:2021-05-11 16:37:35
- 访问量:0
1882年,英国苏格兰医生司督阁,受苏格兰基督教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东北的牛庄,从事施医布道工作。第二年他乘坐牛车,经过8天的旅途来到奉天,在小河沿一户孙姓人家租用了几间破旧的民房,开办了一个诊所,应用西医、西药诊治疾病,成为在我国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开拓者。由于诊所地处原盛京并免收全部费用,故称“盛京施医院”。
1903年,女医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男医院计划,因爆发日俄战争而未能实现。遂将女医院临时改为病人门诊,借用临近未被烧毁的“三义庙”作为病房。1907年,建成男医院,有病床60张,有合乎要求的手术室、调剂室和附属设备。同年3月5日,“奉天小河沿盛京施医院”开院。辛亥革命后,1912年,宣告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三省一所医科大学,也是全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较高学府。同年3月28日,学员正式入学。1916年,女医院增设“产院”,新建两层楼的产科病房。后又于1930年再另建四层的产科楼1座,设病床30张。1917年8月,奉天医科大学呈请北京政府教育部立案,根据当时规定“单科不能称大学”,遂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1925年,遵照司督阁“应将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逐渐转交给中国人”的嘱托,学校改组了校董事会,其中中国人超过半数,由高文翰任校长,荣威廉任院长,张守义任副院长。教师队伍已达到32人,其中中国教师为17人。1929年,中华民国将省名改为辽宁,意为“辽河两岸永远安宁”。奉天医科专门学校于当年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伪政权对于英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在初期采取所谓的不干预态度,学校一切只能依靠英国资助,招生和授课得以继续维持。校名改为“盛京医科专门学校”,学制仍为7年。
抗日胜利后,学校改名为“辽宁医学院”。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学校和医院倍加关照,相继调拨了医疗设备、药品、被服等,一些英籍教授先后返校任教。在1946年至1948年先后招收29、30和31期新生。至1947年底,校园占地164亩,楼房34栋,图书万余册,各种标本3000余件,各种仪器200多台,显微镜80多台;全校教职员工35人,在校学生191人,其中女生39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曾改名为辽宁医科大学,教职员工主要参加政治学习和恢复建校工作,至1949年6月并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十八期学员并入于中国医大39期,于1950年毕业;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期并入40期,于1951年6月毕业。盛京施医院则为中国医大第二临床学院。从此,学校和医院成为中国医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0月27日,沈阳市公布的第三批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奉天医科大学旧址”被列为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